高端对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战略前景和投资机会》
张峰:非常高兴和大家进入到今天年会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探讨,后面的时间交给蒋昌建蒋老师。
蒋昌建: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主持新能源汽车方面一些问题的探讨。今天我们请了一些新能源产业界,无论是投资方面还是产业链设计方面,甚至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制造方面都有代表性的嘉宾,我们就相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做一个全方位360度的观察和探讨。
首先介绍几位嘉宾,第一位是刚刚结束讨论的张峰先生,他是银杏环球资本的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连续九年去参加了巴菲特年会,但我相信航空股他大概也没有买。刚刚张峰分享的过程中,我觉得他非常辛苦,待会儿让张先生先休息一下。接下来介绍另外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熊炜,恩捷股份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还有一位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聚焦汽车行业战略咨询二十年,相信有非常丰富经验的彭波先生;接下来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大咖,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先生,欢迎各位。
我们今天讨论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实际上有许多话题,我们先高屋建瓴一下,请各位先来谈一谈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总体的格局是怎样的。这个格局我们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大体的格局,另一部分是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要不请彭先生先来分享一下。
彭波:谢谢昌建老师。从新能源汽车来看,全球格局大概是这样的,中国、美国、欧洲加起来占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90%以上,其中从目前来看量最大的可能还是中国,去年120万台左右。第二大是欧洲,整个欧盟加起来60万台左右,规模大概是我们的一半左右。渗透率他们也低一些,中国渗透率5%左右,欧洲大概3%左右。美国更少一点,美国大概30万台,渗透率2%左右,整体格局从全球来看大概是这样。
但欧洲市场从未来几年来看增长可能会更快一些,因为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德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就在他们的鼓励范围之内,但传统燃油车不是他们鼓励的范围。欧盟我们知道他们的排放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欧洲市场我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后可能会和中国市场差不多,大概会到300万台左右的规模。
美国挺难增长的,虽然出了特斯拉,但整体市场的需求、美国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不一样。他们那边油价相对低一些,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相对难以体现,我们估计三年后能到100万台,从现在的30万到100万就算不错了,全球格局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这是我的观点。
蒋昌建:好,谢谢彭先生,熊炜先生有什么补充吗?
熊炜:我们算产业链的上游,对新能源汽车的观察不太直接,沈总他们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的观点应该更直接一些。
蒋昌建:你们的供货市场主要聚焦在哪里?
熊炜:我们的直接客户是锂电厂,锂电厂的客户是车厂,是这样一个传导过程。我们在这个产业链上,对产业链确实也比较关注,也不断收到客户信息。我刚刚听彭总讲的,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市场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政策力量,在欧洲和中国体现得特别明显,包括补贴,包括一些支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包括产业投资政策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欧洲市场跟中国市场发展实际上离不开这个力量。同时,这两个大的国家地区背后都有一个很强大的战略,摆到面上是环保,能源安全基本不太提,实际背后都是这个隐藏战略。
另外一个力量是市场力量,代表就是特斯拉,它以一个革命颠覆者的形象出现,它的出现让整个产业界重新思考电动化趋势。目前,整个业界基本形成了共识,就是电动化趋势不可阻挡,不去拥抱它你可能就会被这个趋势颠覆。包括日本的丰田——全球第一大汽车厂,包括第二大德国大众,他们在市场的影响下,不仅仅是政策驱动下,全力拥抱电动化、自动化这个大趋势。美国车厂实际也在投入,美国的市场力量包括除了传统车厂,还有几方力量,包括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等,都在投资。
沈亚楠: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市场发展我主要说说中国的情况,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市场推力,一个是阻力。刚才大家讲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力其实也是两方面,一是国家的政策,绿色环保政策,包括能源安全政策,这个大家都谈了。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推力是消费者推力,因为我们自己在新能源市场上工作,首先绝大多数客户不会因为环保就去买一类车。我们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有交付一万台客户,客户都是非常满意的,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同样价位下,电动车它的驾驶加速性、平顺性、乘坐感受都是远远超过同价位燃油车的,这是客户真正看到的价值。第二个客户会看到的价值是电动车同时也伴随着智能汽车,而且电动化之后,智能化的水平可以做到更高,所以客户实际上是为智能买单,倒不见得完全是为电动买单。所以除了国家政策推力外,实际上我们在客户端也已经看到很强的推力,大家想要尝试新能源车,想要智能的新能源车,这是一个推力。
但可能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一个行业发展的阻力在哪里。因为发展的方向大家已经完全认同了,没有人说新能源不是方向,新能源它一定是发展的方向。那么有两大阻力,是我们要比较深入分析的。第一大阻力实际上无非一个成本问题,虽然今天考虑到这个使用成本,电车会便宜一些,但综合成本,特别是首次购买成本还是很贵。然而最大的成本还是电池价格,这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蒋昌建:既然沈总讲到了成本问题,我们索性把它解构化。电池这个成本,占整个的整车成本大概是什么比例?
沈亚楠:我们拿特斯拉Model3举例,现在它卖30万,成本应该在18、19万左右。它的电池应该在6万、7万左右。我先解构一下第一个阻力,这个阻力正在慢慢化解。实际上从今年来看,电池价格已经有明显的下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它还会有更多下降的空间。而且现在我们看到等到了2023年,这个电池成本会相当有竞争力。我们认为2024、2025年会是一个tipping point,就是电车和燃油车之间,考虑到税费减免这些之后,购买成本几乎可以打平,有机会打平,不同车型情况不一样。而日常使用费用实际上电车是远远要低于燃油车的,这个tipping point会在2025年发生。所以大家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到时候整体市场的份额会有一个预期,保守预期25%,多一点预期50%,这是一个阻力的变化。
第二个大的阻力,目前我们还没有太好的答案,就是充电条件。即使电池成本低了,但毕竟大家要加电,实际上我们看下来,全国真正有固定车位,能安充电桩的客户比例可能只有3%到5%。大家可能还是要靠公共充电桩,但公共充电桩今天其实还没有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一个停车位充电才能收多少钱;如果一个商圈停车位,本身停车要收多少钱,大家算算就知道,这其实是有问题的。那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快充技术,快充之后,充电效率就会提高,单体的产出量就会提高,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跟踪和观察快充体系到底会如何发展。因为现在特斯拉有自己单独的快充体系,但是很快大家会看到,它也有很多问题,随着Model 3的量越来越大,Model 3的客户会挤占原来Model S和Model X的充电条件。像大众在铺350千瓦800伏的高压快充,这个在中国会怎么发展,包括我们国家目前新发标准还是100千瓦,这个速度可能还是不够,那么这个会怎么发展,这个阻力的解决我觉得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
顺带再给大家说一下,我们理想汽车现在做的是增程式。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的车纯电可以行驶180公里,没有电的时候还可以加油。我们为什么叫做增程式,而不是一般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是说我们的增程器是烧油来发电,不参与车轮的驱动,所以客户想要的电驱动平顺性、安静性以及相应的智能都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蒋昌建:我再追问一下沈总,所谓的新能源出行的方式,也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我不了解这个新基建具体落实到一些项目当中到底是否有考虑新能源汽车和出行工具充电方式,您是行业里面游水的人,肯定知道这个水温到底多少,这一个方面你们有讨论过吗?
沈亚楠:因为我们是做增程式的,不太依赖充电桩,所以我们本身没有直接参与国家现有的一些关于充电桩的大型项目,但是我们是知道的,新基建肯定包括了充电设施的建设,行业内的企业,包括国家电网这些都在规划。
蒋昌建:言下之意就是说如果规划本身一步步落实下去的话,您刚才讲的阻力方面的东西,当然短期内不一定可以解决,但从较长时间来说应该可以缓解一定的压力。
沈亚楠:是的。
蒋昌建:那接下来问张峰,刚刚朋友们谈到的几个问题我总结一下,你看看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第一个谈到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大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谈到结构性比例,目前看起来中国市场还算是应用比较多的,其次是欧洲市场,再就是美国市场。熊先生也谈到,国家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有政策的条件,一方面有市场的条件。沈先生这一边政策不说了,他也同意熊先生观点,但是他特别谈到在市场条件方面有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不利因素主要是电池的成本,以及充电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一些需求。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格局和中国格局来讲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张峰:我想投资者应该有三个角色,所以我补充三点。第一个是一个观察者,我们把美国、欧洲、中国放在一个增长曲线看,我们前面讲科技的增长,它通常是一个渗透率提升的S曲线规律,现在看中美还有欧洲,基本上都在5%转折点左右,5年后可能是20%~25%这个区间,换句话说过10%这个点可能就是未来两三年的事儿,这是第一个作为观察者我们把视角打开看到这样一个共有的规律。那么从终局来看,这个会跟比如当年用自来水、智能手机、吸尘器一样,会成为各个家庭都想要的一个必备。
第二点它是一个规律总结者,从规律来看这几年会非常关键。因为任何产业的渗透率,从5%到10%,到25%这期间基本上是最兴奋的一段,因为这个期间往往代表第一龙头企业要上市,我知道特斯拉现在已经市值1400亿美元,国内几家领跑的像理想、蔚来等等,这期间最主要的领跑者要开始到资本市场,同时这期间也要有大众车型出现。所以今天的一个拐点就是特斯拉Model 3,它的价格国内降到30万左右,再加上补贴,这个作为大众车型它会上量,而上量会解决掉很多问题。首先就会有更多关注,解决掉产业成本的问题,因为有规模就有成本下降,然后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新基建里面包括了。所以从规律来讲,这个点非常重要。
第三个资本实际上也是助推者,因为企业家是主角,资本看到瓶颈问题要动手解决。我们看到的,刚才沈总提到的几个行业阻力恰恰是机会,如果说中国要解决充电问题,其实从技术上,从资本上都是充足的。中国现在的优点就是资金跟实业的循环,我们刚才提到国家方向指导是很清晰的。所以我整体非常积极,我期待这几年是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拐点期。
蒋昌建:彭总,刚才张峰讲到现在可能是5%左右,他比较乐观,觉得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可能向10%迈进,那么你的观点是怎么样的,您觉得他的节奏跟您的研究或者观察的观点相似吗,还是说你自己有一个自己的节奏?
彭波:对,我觉得渗透是必然的,像沈总刚刚说的,电动车本身有它的差异化优势,包括驾驶方式、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其实消费者本身对电动车是有需求的。我们最近也有一个调研,看了一些消费者说为什么买电动车,那么在中国最大的因素,第一个其实是路权,占了大概32%左右,路权方面可能更好一些。第二个占31%,是电动车有不一样的独特的体验,尤其是在城里开车,平时主要上下班用的,基本上说已经回不去了,开完电动车不可能再回去开燃油车,所以这个市场上电动车渗透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如果三年前大家对电动化还有所怀疑的话,发展到今天,电动化已经是不可逆的了。所以我们判断大概到2022年会有13%~16%左右的渗透率;到2025年,可能会有20%~25%;这样看下来到2025年,整个中国市场达到500万台的可能性比较大。
蒋昌建:您刚才讲增速,2022年到2025年,20%到25%,基本是4到5倍的增速,是指中国市场,那全球市场平均增速大概多少?
彭波:欧洲可能增长比我们快一点,他们现在60万台,到2022年,估计能够到300万台,那时候我们大概340万台。那么到2025年欧洲市场的渗透率估计会在25%~30%。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觉得他们到2025年也能够到达500万台左右的一个规模。美国市场增长会稍微差一些,我们预计到2022年大概100万台左右,2025年如果顺利的话,能够达到150万到180万台这样的规模,全球应该会有比较健康的增长。
蒋昌建:好象你们都没有对一个神秘市场发表观点,就是东南亚这个市场。我们大家都对它下一波的经济成长表示乐观,也有温暖的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会相应做一些变化,但好象这个市场不在你们的视野范围之内?
彭波:东南亚是这样的,如果从电动车发展来看他们要更慢一些,现在他们能够往电动摩托车方向发展已经很不错了,电动车还要往后面走,所以从全球市场来看,电动车现在在东南亚的空间还比较小。
蒋昌建:接下来我们谈一些具体的问题,涉及到各位的专业领域。首先想问一下熊总,刚刚沈总抱怨电池成本太高,挤压他们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跟你那些上游企业有一点关系。熊总,新能源电池是新能源车当中非常重要的组件或者部件,它的安全性、续航能力,甚至包括刚才咱们沈总讲的这个油电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快速充电等等这些东西,都涉及到电池。那么首先有两个问题问到您,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所用电池的技术,现在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以及接下来大家在什么样的技术轨道上会有一些激烈的竞争?
熊炜:这个电池的技术,实际上在飞速发展。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它飞速化的几个现象,第一个现象回答刚刚沈总说的成本,如果去看它的成本下降速率,不管是消费者来说还是产业的从业人员来看,应该是非常乐观的。它下降非常快,,就是十年的时间,成本降到了可能原来的1/5。现在这个进程还再继续,我们原先比如一度电可能要四五块,现在就是一块以下,就是一度电的成本。这个成本还在往下走,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在近期要做到0.1美金,大概七毛钱。特斯拉现在其实已经做到了,因为它装的电池,目前能量密度全球最领先,大概做到了每公斤300瓦时,这是他们的商业秘密,他们已经做到大概0.1美金。同时另外一个现象的指标就是续航里程,特斯拉近期想搞一个电池日,由于疫情影响时间推了几次,大概6月份会搞,搞了会发布新技术,这个技术出现之后可能能够完成他们的目标,现在特斯拉Model 3已经可以做到续航600公里,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续航到700公里~800公里之间,从消费者角度来讲续航要求已经满足,没有必要再去追求1500或者更长的续航,意义不大,为什么呢,因为追求这个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属于消费者不能承担的成本,这个需求有,但可能是小众需求,不会是大众需求。
我们自己认为电池技术还在地不断进步,目前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有一点像IT行业,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科技行业,跟互联网科技并驾齐驱的行业。它们的重要特点就是进化能力非常强,技术进步非常快,所以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就会跃过一个起点,让消费者非常满意。其实现在新能源推广的问题,我自己觉得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和认同的过程。现在大量的消费者对这个东西不了解不接受,但是也不拒绝。现在政策力量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需要时间,因为面对的是几十亿人群,要让大家都来接受这个事情,认同这个事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只不过这个时间过程越来越短越来越近。
蒋昌建:接下来问沈总一个跟车直接相关的问题,刚才熊总谈到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现在我们也发现经过了一段时间,不管是理想也好,蔚来也好,特斯拉也好,对市场实际上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教育,那么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也比过去一段时间更全面更深入一些,那么沈总从您的角度来讲,我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有一些敏感,就是目前老百姓谈到新能源汽车,大家的品牌意识可能就是跟特斯拉勾连起来,当然蔚来也有宣传策略,咱们理想也有宣传策略。所以我就在想,从您这个角度来讲,特斯拉目前市场的穿透力包括品牌的影响力,我们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恐怕也不为过,就是一枝独秀,那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参与者,这样的局面要怎么去改变它,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改变它?
沈亚楠: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终有一天我们必须要战胜特斯拉,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蒋昌建:沈总我再插一句,理想汽车给自己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场当中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是引领者的定位,也不一定讲引领者,就是比较具有市场主导的地位或者是重要的地位,咱们在整个的产业当中,有没有给自己定位过?不一定是现在。
沈亚楠:我们的定位实际上是分两步的,第一步是到2025年,要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企,这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更加重要的目标是成为经过自动驾驶这一战,最终能够被市场留存下来活下来的中国车企。自动驾驶对这个行业的改变会非常大,自动驾驶这一战结束之后可能就不像今天的市场,有这么多车企,能够活下来的就很少,可能中国能够活下来一两家,这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远的不说,就说怎么跟特斯拉竞争,我们实际上也是两步的考虑。第一步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做纯电车,我们坚持做增程式汽车,因为特斯拉的发展可以看到,它在美国的发展还是基于美国本身,特别在加州,大家都可以充电,还是基于普遍的充电条件发展起来的。那在中国如果你想打一个较大的市场份额,实际上充电条件刚刚熊总也说了,一百美金的充电电池,其实特斯拉我认为今天已经可以做到,所以这一个电池成本很快就不是问题,但更大问题是充电条件。所以说我们第一步跟特斯拉竞争是采用差异化的状态,它走纯电,我们做增程式,这样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既可以享受到纯电车的驾驶优势,使用体验的优势,同时也不会因为充电条件有焦虑,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即使今天特斯拉Model 3或者Model X,它的续航里程假设做到600,实际上到了冬天会缩减到300多,如果跑高速的话还会再减一半,所以实际上目前来讲,开电车跑高速还是一件不可行的事情。那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讲,汽车这个消费品不是够用就好,大家买的还有安全感,可能一年只跑三次长途,但是他一定会考虑我这辆车能不能跑出去,这是更广大的消费者的看法,所以第一阶段我们跟它竞争的实际上是用增程去打它的纯电。
那第二阶段是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竞争,这一块儿实际上我们中国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特斯拉定位自己是全球性企业,所以它的车机系统,虽然最近也为中国市场做了一些定制,但是对所谓local的支持力度很差,它无法利用当地的生态,无法了解当地客户真实的需求,而这一方面我们中国有很好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人才,所以这块儿智能方面,我们打败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自动驾驶方面怎么能打败特斯拉呢,那主要还是我们国家一些特别的情况,包括路况,跟美国还是不一样的,特斯拉是没有办法借助高精地图来进行自动驾驶的,然后再包括新基建V2X的一些情况,特斯拉也不太会有机会能够参与,所以这一块儿最终我们还是能够胜利的。
蒋昌建:谢谢沈总,实际上你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我下面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本土的汽车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想要弯道超车,我们在哪些方面有优势。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张峰,刚才讲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链是比较长的一段,您作为投资人,我就问一个直接的问题,你是投资汽车还是投资产业链的哪一块?
张峰:我们投资有护城河的企业。前面的主题演讲我们分享说有七种企业能够长期产生价值。刚才沈总讲到一个他要做规模最大,第二个他还要在下一轮的技术进步比如说自动驾驶中,他要做最成功,这里面他其实想求规模。但产业的规律就是这七种肯定都是要去争夺的,因为这七种属于战略核心资源。特斯拉起步抓了品牌这个东西,品牌在品类新生时,是一个很值钱,也很能够建立起来的资产,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它在品牌上有一个高度。但是往后的竞争还有六块阵地没有打完,那这个情况下,谁能够把客户、消费者的价值解决得更好,谁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取得规模。现在客户的价值到底是增程焦虑还是充电不足,各家企业都有各自对问题的定义,这有不确定性,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当地情况当地解决。我们找确定性是往上游找,我们作为投资者现在找的是长期能够决定胜负的战略资产,往上游找,我发现规模这个事儿已经开始有确定性了。比如恩捷这一块,恩捷隔膜这个东西占电池成本不到百分之十,但是它的性能却非常关键,因为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也有关系。今天恩捷的成本竞争力和技术领先竞争力,使得它在国内的份额是绝对的第一,甚至这个数字可能是超过三四十以上。那么这个确定性还有它未来能够在指数增长中所获取的份额,它的护城河和核心战略资产,我们看的就很清楚,这个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去投资。因为指数增长的行业中,我们刚才聊到产业最终渗透率一定会上来,然后又找到了护城河(赚钱能力),那这个机会已经出来。那么整车的领域,现在各家正是在构建自己战略资产的关键阶段,所以我们也很关注。
蒋昌建:沈总既然有信心要做销量最大的话,我觉得只要趋势往那儿走,相信很多投资人也很期待。那既然谈到恩捷,我问一下熊总,您刚才讲到国内市场当中,可能恩捷隔膜份额占40%左右,可以讲是最大的一个市场份额。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恩捷目前的市场规模,在可预见的比如两三年,这个份额还会增加吗?而且是否能够长期保持住领头羊的角色?靠什么来保持?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作为一个上游企业的缩影,给我们介绍一下在全球市场布局当中,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不一定讲恩捷,恩捷是其中一部分,就类似的上游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现在是怎样的。
熊炜:我们现在的份额在中国应该超过了50%,在全球份额大概有30%左右,我们不只做中国市场,我们做的是全球市场。根据前几个月的数据,我们海外出货量在30%左右,并且在不断上升。从三年前大概5%开始到现在30%,每年份额都在往上攀升,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我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且现在整个锂电材料行业出现了一个局面,就是中国大陆占每一个材料的份额不一致,但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产能供给都在中国。我们整个产业链有协同效应,整个市场有协同效应,让中国企业这几年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机会。像刚刚张峰总说的,我们确实跟同行之间形成了一些竞争优势,而且我自己觉得我们的核心东西不仅仅是护城河,我们是综合方面的。对于一个在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特别我们的准确定位还是制造业,制造业的核心就是产品品质、成本,包括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我们在这几方面都做的不错。做的最完美的企业应该各个方面都很强,但一时强,怎么能保证长久强,所以更重要的就是这个企业自己要有进化能力,要有学习能力,要有成长能力。如果不学习,不成长,那么今天强不等于明天强,我们走的这个路径就是我们确实是通过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改进自己走到了今天。可能今年做下来我们的全球份额大概在3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做到45%~50%。我们基本认为50%在我们这个市场是一个天花板,就是很难把份额做到超过50%,因为我们的下游比较集中,都是大型锂电厂,他们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他们有时候被迫接受一家独大。我们跟同行有很大差异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就是持续成长,持续进化。
蒋昌建:因为时间关系,接下来我的提问希望嘉宾们可以在一分半到两分钟之内回答完,让更多朋友的问题能够得到解答。先问彭总,您刚才谈到全球整合资源,全球市场的问题等等,那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疫情,有一位朋友提问说您觉得疫情对全球汽车行业产业链将产生怎样影响?中国整车进出口并不多,核心零部件格局会发生怎样变化?国外OEM对国内产业链的放权程度会收缩还是放大?零部件本土设计、本土研发和本土供应会往什么方向走?这些问题实际上都跟疫情有关,您集中回答就可以,两分钟之内。
彭波:简单说吧,疫情首先对整个全球市场肯定是灾难性的影响,从整车角度估计中国下降10%~15%,欧洲、美国30%以上,这样的话其实对产业链本身有一定的破坏。但是从中国对疫情的整体把握上来看,全球企业越来越愿意把一些关键零部件放到中国来,因为中国从整个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包括给整个产业带来的安全感来看,是一直在提升的。所以从整个全球供应链角度来看,是越来越能够让更多零部件放到中国来本土化采购。原来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合资公司其实一直放在手里面作为利润转移的方式。那么从未来来看,这样一些零部件慢慢也能够通过谈判,在这一次疫情之后放到中国来。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零部件,以后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发达。
蒋昌建:新能源在商用车领域当中的应用情况不知道麦肯锡有没有调查过?
彭波:商用车分轻型、中型、重型,这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同时商用车还分卡车和客车,这个又有区别。现在看走得最领先的是轻型车加客车,尤其纯电动这块走的稍微领先一些,就是轻型卡车和轻型客车,尤其轻型客车,在这方面稍微快一些。重型车的话,就是大客,这一块儿本身从中国当时的政策来看,新能源先试点就是客车,因为它的线路相对比较固定,充电比较方便。重卡方面其实很难用我们通常看到的纯电这一块儿,因为毕竟需要的电池比例太重。但新能源未来可能有机会在大型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率先应用,这个是有可能的。
蒋昌建:谢谢彭总,接下来问沈总。沈总有网友直接问您问题,您刚才多方面强调技术,强调自动驾驶问题,那么氢动能,对你们来讲是不是也在你们考虑的竞争对手范围之内,还是你们根本没有把氢动能汽车作为你们的竞争对手考虑?
沈亚楠:氢能源,我觉得除非是国家完全把它作为一个没有纯电,全面去推广,因为这一个东西牵扯到基础设施的重大调整,我觉得目前看国家虽然一定程度上在推广,但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能够表明在乘用车方面氢能源有机会替代电池这条技术路线。但在我看来氢能源可能比较适合替代今天所有柴油的应用场景,包括重卡,包括工矿矿山用的大货车,包括船,因为氢能源如果在固定路线或者固定场景下使用,它其实有它的优势,所以可能是纯电电池替代汽油,氢能源替代柴油。
蒋昌建:你把结构市场分化好了,这也是一位观众朋友提的问题。接下来提问一下张峰,这一位先生对投资领域还是比较关心的,他认为越基础越稳定,不知道是他的意思还是其他人的意思,他问传统燃油车加油服务是否还有机会?
张峰:这个问题很具体,客观讲长期看,我们对加油这个业务,我还是不够看好的。举个例子,比如在汽车兴起的时代,你说你要做一个业务专门修马车,那么时间不在你这一边。现在加油站应用还是很多,大家也确实需要加油,这个生意短期内一定是有钱赚的。但是假设这个生意想抱的时间很长,甚至于想传给下一代,那时间应该说对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它的产业链给的机会更多。比如刚才讲的充电、充电桩,这些可能未来都会有新的服务业态的生意要出现,这些生意也可能跟现有的加油站捆绑。所以这个确实要动态的看,也要看经营加油站的团队有没有前瞻性,有没有对现在已经迫在眉睫的新能源的危或者机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
蒋昌建:有网友问熊总,说听您的口气挺大的,能占50%的市场,当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恩捷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深耕,并且积累了很强的研发能力。他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恩捷现在的研发投入怎么样,研发的能力在国际比较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熊炜:我们现在整个的行业格局相对比较固定,基本没有新人进入。根据数据,最近四年在我们这个细分行业,不是新能源行业,是隔膜细分行业,没有新的玩家进来,现在竞争的玩家追溯它的历史,最短七八年,长的有二十年。我们在海外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从规模上跟我们相对比较接近的,日本有两家,如果把它们具体的隔膜业务分割开来看,我们的研发人员和能力应该是超过他们的。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成果,用专利数量来衡量的话,我们已经拿到的专利大概有180多项,正在申请还未拿到授权的大概有200多项。我们的研发费用每年都在提升,未来几年会大幅提升,因为要做的事情越往后越多。我们的研发队伍还准备扩招,现在倒不是钱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人,要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这方面我觉得不用担心,我们还是能很自信地说我们在这个行业是站在技术最前沿的。
蒋昌建:好,谢谢熊总。接下来一个问题简短地问一下彭总,是来自诺亚财富的朋友,他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会是哪个方向?这一项障碍是科技问题还是人伦问题?
彭波:这要看怎么赋予人伦问题,我们曾经跟德国的同事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这样大规模推新能源产业,德国却迟迟不跟。在大概三年前德国其实跟的不多,那德国同事告诉我说德国企业在没有解决电池回收的问题之前,其实是不愿意来切入到这个行业的,也就是说整个产业链必须要打通来看,最后会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污染,这是一个大问题。其实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回答,我们的电池回收问题还没有根本性地解决。所以如果说有没有障碍,我觉得其他的成本问题、充电桩问题等等都好解决,最后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回收体系。因为现在电池回收可能一百块能够回收的东西最后只值五十块,那怎么办,所以这一个效益问题和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
蒋昌建:明白,它可能也涉及到新能源并不代表没有污染,所以对它可能造成的新风险和处境要进行充分的估计。接下来的问题问沈总,沈总,您刚才谈到自动驾驶,那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能不能简单告诉我咱们理想汽车在自动驾驶这个方面的研发能力,如果我们来横向比较的话,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不一定细化,就描述一下它的水平。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讲到了要成为销量第一的或者是领先的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公司,我们现在也看到就像刚才彭总讲的,欧洲一些传统的大型汽车制造公司现在在新能源上面的布局可以讲是还没有完全转身过来,等到奔驰、大众、标致这些回过神要转身的话,会不会挤压你的理想的目标?
沈亚楠:第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现在分成两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所谓的高级辅助驾驶,今天我们理想的理想one这个车是标配高级辅助驾驶, 第三方评测目前我们在综合高级辅助驾驶各项功能的得分评价里,略低于特斯拉,领先其他所有车企。在自动驾驶方面,全自动Level 4,就是接近于无人驾驶,更高级的自动驾驶的这个Level,我们目前正在研发过程当中,因为没有产品,就没有办法比较。
然后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其实奔驰在去年车展已经launch了EQC这款车,它卖的呢是非常非常差;然后捷豹路虎去年推出非常寄予厚望的I-PACE,也是一款纯电车,可能卖的比EQC还差,基本是颗粒无收的状态。所以像刚刚张峰总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十项全能的竞赛,今天的汽车产业并不只是一个电动化还是不电动化的问题,还有对客户价值创造的问题,有4S渠道整个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传统企业在软件方面非常落后的问题,这儿就不再赘述了。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问题,并不单单说电动化了就能够解决其他问题。
蒋昌建:谢谢沈总,最后一个问题给张峰总,结合刚才各位专家嘉宾的观点,您来做一个总结式的概括。如果说大家想在新能源产业投资有所布局的话,目前应该掌握哪些投资基本逻辑,如果有一二三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峰:今天我们本身的主题就是讲科技时代怎么做价值投资,现在聚焦到新能源产业,我觉得第一个结论就是这个产业未来的增长是一个指数级的,是不能错过的。我们想一个终局,就是最终地上跑的车新能源比例会不会高,会不会高到五十,六十,七十,那么从长远逻辑来说是会发生的。第二点从抓产业的关键时段来说,现在就是关键点。因为现在从5%往10%走,主要的企业,特别是专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开始上市,这基本是这个产业从发展初期走向发展高峰期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是非常清晰的,在其他行业都出现过,所以现在这个时机也非常好。那剩下来就是买谁,而且要买住要争取能够跟住它,现在拐点也出现了,那么跟住谁呢?我们的思考是首先从选商业模式的角度,一定是要在各自的竞争领域中具有持续创新和循环投资能力的。就是最开始拿到一笔钱,这个钱比如砸在品牌或者像理想汽车放到了技术,产生了一定利润之后还有一个再循环的打算,比如说这个目标长远的企业家选择下一步可能是自动驾驶这个竞争。所以首先要有长远格局的团队,在这中间,商业模式还要对,而且我觉得这一次值得去投资一批新企业,不见得是传统巨头。因为往往这个企业在产生这种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它会带来全新的机会,而全新的机会对于最有远见的企业家来说,就意味着广阔的舞台。现在的竞争维度比如说原来的燃油车只是看价格,现在可能维度非常多,比如说七个战略空间,品牌之外还有网络效应,将来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因为软件的互联网化带来更多的用户体验和更多的APP呢,因为APP的增加会不会产生像今天苹果智能手机这样的商业模式呢,这些空间都已经全部打开了。对于理想这个企业我是非常尊重的,非常有理想,而且在中国土壤上它一定会找到中国本土需求给它的规模机会。恩捷是我们非常认同的企业,因为中国这一次的机会不仅仅是车企,还有新兴力量,那么在产业链上也会崛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既服务好中国市场然后走向全球。这个我跟彭波也有多次交流,我们认为中国这一次的产业链全球化,会有一批走到世界舞台的产业链企业,恩捷的竞争力现在看来确定性是比较高的。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投资者永远是在学习的,向各位产业的从业者、观察者学习,这个阶段中我们也希望能够总结一些规律,能够不仅仅是发现价值,也能够给正在努力的企业创造一些价值。
蒋昌建:谢谢张峰,刚收到一个问题请熊总一分钟时间解决一下,另一位来自诺亚财富的朋友提出除了锂电池,其他新能源电池的方案进展如何,以及锂电池方案在多久时间内能继续成为主流?
熊炜:这个增长大周期我们认为是12~15年,就是主流的一个发展。其他的方案我们自己认为从要落地到产业化到商业化的话,可能也是10年以上的时间,比如说固态,包括氢燃料之类的都是这样一个路径。
蒋昌建:好的,最后用一句话来形象地总结,就是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新能源的出行代步,甚至包括商用的市场,在可见的将来是不断扩大的,就像我们做蛋糕一样,这个蛋糕是不断扩大的。那么参与到分蛋糕的主体有各种各样,比如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讲,有下游的比如整车产业,有上游的隔膜、锂电池等等,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分这个蛋糕本身现有的价值与未来可能有的期望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张峰的角度来讲,可能对于这样一个不同价值的市场要做一个具体的分析,然后来进行相关的投资或者跟踪,但不管怎么样前景还是一片光明和乐观的。感谢熊总,感谢彭总,感谢沈总,感谢张总就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投资机遇给大家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为止。
张峰:非常感谢今天有很多朋友来参加银杏的年会,在这儿有我们的同学,有共同做事业的伙伴,有我们的投资人,也有很多价值投资的爱好者。今年我们第一次用线上的方式跟大家进行思想的交流,我们用了主题论坛,用了对话,用了产业链的整个全局讨论,我们希望给大家揭示的是这样一种我们对产业和科技的思考。非常感谢巴老,我参加巴菲特年会,九年现场,一年线上,我非常感恩从巴老这儿接受到的投资智慧,还有他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情怀,希望银杏年会也能够一年一年办下去。我们肯定也有很多不足,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建议和批评,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办的更好,让价值投资的文化生生不息,谢谢大家,2020银杏年会就到这里结束,我们明年再见。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银杏环球资本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注册成为银杏环球资本特定的合规投资者,方可获得银杏环球资本私募投资基金产品宣传推介服务。
我确认我或我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而且同意接受上述 所有条件和条款。 我或我所代表的机构不是一名“合格投资者”,或者我/我们不同意接受上述所有条件和条款。